的要收他为徒,如今刘俊连见马超一面都没有,马超不高兴就正常了。
朝中文武也在准备着返回长安,相对于长安,他们更倾向于返回洛阳。毕竟他们早就在洛阳安家落户,洛阳的情况再差总比破败的长安要好一点吧。
事实上洛阳在刘俊的努力下,整体情况不断地恢复,一片欣欣向荣。
朝中官员们无不怀念洛阳的繁华生活,再差也不用像长安这里苦哈哈地过日子。堂堂朝中大员,大汉的脸面所在,连生活的标准都上不了档次,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回去,一定要回去。
刘协就更加期待了。在长安城,刘协什么都没有。回到了洛阳,起码大汉皇室的威严将会逐渐恢复。
于是乎,满朝文武加刘协,都没有人反对返回洛阳。
三天过后,刘俊等人全部准备完毕,留下三万兵马给李儒和华雄。李儒真的没想到刘俊会这么重视他们,还把长安城这个重任交给他们这两个西凉旧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俊就是学习了曹操的好习惯。
士为知己者死,李儒决定这辈子跟定刘俊了。
安排妥当之后,刘俊就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向着洛阳进发。除了刘俊的军队与文武官员,及天子的车队之外,还有一部分之前被董卓强行迁移过来的百姓。
这些百姓早就思念自己的家乡,顺着这趟风,他们也跟着一起上路了。这帮人都算是少数的。大部分被董卓迁移过来的洛阳百姓,都留在了长安。
不是他们有多大的觉悟,而是刘俊给他们安排了房屋、田地、种子,让他们可以留在长安好好地发展民生。
留下来的百姓非常明白,平民永远都是平民。这么乱的世道,到哪里都是一样的。留在长安,有田有房,生活有奔头,干嘛要回去洛阳呢?
与之前被董卓胁迫而来的凄凉不同,回去的路程上都是一片欢乐。特别还是刘俊时不时地出现在迁移的百姓之中,对他们嘘寒问暖,让士兵协助有困难的百姓。种种仁慈的举动,百姓们无不对刘俊歌功颂德。
刘俊倒是没有什么坏心思,他仅仅是希望百姓们可以少受些苦。殊不知刘俊这种发自内心的仁慈,在很多朝中官员看来就是在假仁假义,收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