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李超人和靓坤虽表面上维持着微妙的和平,但两人心里都清楚,之前的联手只是权宜之计,彼此的商业版图多有重叠,潜在的竞争依然暗流涌动。
李超人凭借着自身在传统实业领域的深厚根基,开始积极布局新兴科技产业。他投资了一系列前沿科技公司,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热门赛道,试图通过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港岛商界的地位,同时也为自己的商业帝国开拓新的增长点。他的团队四处奔走,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入顶尖人才,力求在新技术浪潮中抢占先机。
靓坤则充分利用自己在黑道积累的人脉和资源,涉足娱乐传媒行业。他收购了几家颇具影响力的影视制作公司和唱片公司,凭借着独特的商业眼光和大胆的营销策略,迅速在娱乐圈崭露头角。他推出的影视作品和音乐专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话题性,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一时间在港岛乃至整个亚洲地区都掀起了热潮。靓坤还将自己的黑道背景巧妙转化为优势,在娱乐圈中建立起一套独特的运作模式,让那些原本对他敬而远之的行业大佬们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然而,随着双方在各自新领域的不断扩张,利益冲突再次出现。在一次港岛科技与娱乐融合峰会上,李超人和靓坤就未来科技在娱乐产业中的应用方向产生了激烈争执。李超人认为,应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影视制作和演艺体验中的应用,以提升娱乐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用户体验。而靓坤则主张侧重于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喜好,打造更具针对性的娱乐内容,他觉得技术只是辅助手段,内容才是吸引观众的核心。
两人的观点分歧迅速在商界传开,引发了各方的关注和讨论。一些支持李超人的商业精英认为,科技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跟上科技的步伐,娱乐产业将很快被淘汰。而站在靓坤这边的人则强调,观众的喜好才是关键,脱离了市场需求,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
这场争论不仅在舆论场上愈演愈烈,还逐渐渗透到了实际的商业竞争中。李超人旗下的科技公司开始加大对娱乐科技研发的投入,试图推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娱乐科技产品,抢先占领市场。靓坤则加大对娱乐内容创作的扶持力度,不惜重金签下多位知名导演、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