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帖有好几种,拜师的、请客的、会面的。
不过一般单独说拜帖的时候,指的都是请求会面的帖子。
这种帖子的规矩,是拜访人先下拜帖给被拜访人,说自己要去见你了,你同不同意、什么时候有空,请给个准话。
要是不同意的话,拜帖就会被原样奉还。这种一般出现在地位比较低的人、去拜访地位高的人的时候。
比如唐宋时期常见的“投贴”,就是在举行科举的时期,将自己的作品和名帖投递给名声较大的文人大儒或大官,希望得到赏识。
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失望而归。
如果被拜访人同意见面,就会回一封拜帖,写明时间,然后坐在家里等客人上门。
从古至今这种都是最正式的拜访礼节,古代有一段时间,哪怕是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兄弟、乃至亲戚,也需要先投拜帖,否则就会被认为失礼,弄不好连兄弟都没得做,直接闹掰。
其实使用这种拜帖的方式,也是因为当年通信不方便,如果没有提前约好的话,客人上门了、主人却不在家,两人都尴尬。
所以就用这么一个方式,来敲定时间,并给了主人见或不见的权利、以及拒绝的机会。
后来才演变成为古代正式的社交规矩。
大概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预约。
再后来许多老一套的规矩都没了,只有一些老人还记得。
尤其是做传统行业的一些人,其中就包括武行。
别以为练武的人就不讲究这些,恰恰相反,越是练武的,就越讲究这个,如果没点规矩的话,贸贸然找上门去,人家分分钟认为你是在上门挑衅,后果肯定不会很美妙。
武夫比文人更直爽,也更讲面子,别的不敢说,这一套拜帖递过去,陈凡敢肯定,借调的事已经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看改天上门谈得怎么样了。
今天下午派了观里的小道士们出去送拜帖,等他们拿着拜帖回来,太阳已经落山。
等香客们散去,将道观大门关上,厨房里,刘娟、马岚带着刘隐月忙活了好一阵子,终于到了开饭时间。
平时他们自己吃饭自然没那么多讲究,还非得弄个道家宴出来,就是在食堂里围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