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去,直到市场饱和。
这里面的难点就在于第一批配套商业如何到位。
也是这套模式最核心的东西。陈凡是想办法撬动了几位老同志,通过他们的关系网,完成了第一步工作,后面的只要住户
增加,每到一定的比例,相关单位就会同步增加门市部的数量。
如果放在美国的话,可能就需要动用钞能力了。老爸的贸易公司可以为小区提供一定数量的商业配套,包括小型社区超市,所以要解决的,主要还是医疗机构和学校资源。
当周亚丽把自己的脸撑出红印的时候,她脑子里已经形成一套房地产开发纲要。
美国的房地产开发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算是萌芽期,主要就是建好房子出售。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到二战前,这时候已经有了几分现代地产的雏形。
第三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二战后到20世纪末。现代所有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基本上都成型于这一阶段,也是变化最多、最快的时期。
可能很多人难以相信,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建成最多的房子,竟然是建给退伍兵的简易房社区。
用最便宜的材料、最低的成本,建成的一座座类似于可拆卸板房的房子,只有一层再加个阁楼,四四方方像个盒子,没有厕所,厨房就在房间里,水龙头在门口,门外的空地就是晾衣服的地方……,简直和难民营差不多。
想到这里,周亚丽忽然想到了鼎鼎大名的“莱维敦社区”。
二战后,美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婴儿潮,单单1946年就有340万婴儿出生。
随着家庭人口增加,导致生活成本上升,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承受市区高昂的房租和物价,只能往郊区迁移。
维莱特父子便看中这次机会,在美国长岛购买了一块方圆7平方英里(18平方公里)的农场,随后他们利用自己的公司,开始着手重新规划,统一建设,并起名为莱维顿。
在二战期间,美国的工厂都专注于制造战时必需品,比如飞机和大炮。但到了50年代,他们重新把精力集中在制造生活用品上,并采用了他们在战争中使用的新方法,比如装配线。因此,工厂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