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穿在1977 > 第657章 土大学(6/7)
,而且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一个南湖公社的‘卢湾工业园’不是我们的终点,而是我们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同时需要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

    所以我刚才仔细想了想,搞一所专业培训学校,很有必要。”

    等他说完,杨书记呼出一口长气,正要说话。

    这时旁边的肖烈文突然呵呵笑道,“这不就是20年前,我们搞过的‘土大学’吗。”

    听到这话,刚才还有些紧张的杨书记几人不禁心情为之一松,纷纷大笑起来。

    所谓的“土大学”,并不是指后世那种与“土木”、“考古”或“农业”等相关的专业院校,而是在20年前,跑步前进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的一种教学方式。

    土大学一般由高中、甚至初中转型、或者支持而来。创办者则以公社或生产队为主,校园就在工厂的车间、以及生产队的田间地头。

    课程设置的内容,也与生产紧密相连。

    比如机械厂办的“某某机械厂大学”,学的就是钳工、锻工、车工等等内容,教课的老师有两类,一类是原来中学里的任课老师,主要教授文化课,人称“文教授”。

    另一类则是工厂里面的老师傅,负责教授专业技巧,被称为“土教授”。

    生产队亦然。

    当年各种各样的“生产队大学”也不少见。

    “文教授”也是那些中学、小学里的文化课老师,而“土教授”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农,又或者农机手、养殖能手、种植能手这些人。

    虽然只是一阵风刮过,可这些历史上没有确切数量记录的土大学,还是为工厂、农村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

    别笑。在这场“土大学”风潮之前,全国很多地方的老农,其实并不懂得科学种地,他们很多人还在沿用老办法,凭着“祖宗经验”耕种,效率低到可怜。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春耕。在土大学之前,不少地方并不懂翻耕的技巧和原因,种水稻要怎么耕、种小麦和玉米又要怎么耕,他们并不清楚,而是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去耕种。

    正是有了土大学的出现,由农业专家撰写的“精耕细作”方式,才第一次在全国得以普及。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