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在1982年下半年,农丰里小区开通使用一部小交换机,100多户居民陆续用上了家用电话。
(1984年4月20日《北京日报》1版)
不过这还是有单位作用在里面,真正靠个人安装的城市第一部私人电话已不可考,但是就在这篇报道发布后不久、1984年5月23日下午,一位农民来到市电话局营业室,掏出一张2000元的支票,申请给家里安装一部电话。
营业员在给他开的收据上,写下了京城市第一个农民自费安装的电话号码:815059。
这便是京城第一部农民私人电话,安装费用2000块。
比上海贵多了。
不过月租便宜点,只要4块钱。
陈凡琢磨着,回头找谁问一下,看看能不能用私人名义申请,要是不行,就跟巴老商量商量,用单位名义拉一根线过来,等以后再转户头。
没办法,到现在他还不适应写信,有事打电话多好,写信太慢了。
可是要打电话,就只能去附近与电话局合作的小商店,这里的电话机也同时承担接电话的重任,有人打电话过来,负责人要将信息记录好,转交给相应的居民。
这种模式从50年代就已经开始有,起源于京城,然后很快扩散到几个大城市。
执行得怎么样且不说,至少在遇到一个好人的情况下,还是给附近居民提供了不少方便。
当然,再怎么方便也不如家庭电话。
陈凡脑子里算盘打得叮当响,却没耽误抬手按下门铃。
不一会儿,院子里就传来轻快的跑步声,随着吱呀一声,小门被拉开,一张俏脸出现在面前,正是满脸微笑、眼里还放着光的姜丽丽。
她一把抓住陈凡的手,眼睛眨也不眨,却已笑成两弯月牙,“你回来啦。”
还没等她将陈凡拉进门,一个戴着奇怪的帽子(渔夫帽)、长得很漂亮的女生突然出现在陈凡身边,脑袋差点就搁他肩上,还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眼睛睁得大大的,“哇,好漂亮,老弟,这是你女朋友?”
陈凡握着姜丽丽的手,先走进院子,对着刚走出大门的姜甜甜挥挥手,等老舅一家陆续进来,才干咳一声,“给你们介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