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穿在1977 > 第542章 全都要(3/7)
   那点事情算什么?

    帮助卢家湾搞养殖业、发展副业,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拉着卢家湾起飞,这才叫厉害!

    相比之下,那点“个人利益”……好像也蛮厉害的?!

    高桥英夫一直在认真聆听,等到赵俊辉讲完,他沉吟几秒,问道,“不知道这里能不能找到陈先生的著作?”

    赵俊辉听了没作声,反而将目光投向朱公安。

    朱公安呵呵轻笑两声,说道,“陈老师可是我们南湖公社的骄傲,他发表文章的《江南文艺》杂志,几乎每个单位都有买,我们单位也有,你想看的话,我可以去借过来,但是不能弄污损,那个我们还要保存的,弄坏了不好再找。”

    高桥英夫听着他的话,当即点头保证,“请放心,我自己就是出版人,非常爱惜图书,一定不会弄污损。”

    朱公安听了翻译的话,轻轻点了点头,随即又有些好奇,“你看得懂吗?”

    这次翻译没有翻过去,而是直接挺起胸膛,脸上满是自豪,“我看得懂!”

    于是这天下午,高桥英夫都没有出门,关在房间里听翻译给他读文章。

    包括长篇连载小说《在希望的田野上》、《芦苇荡》,中篇小说《江上人家》、《疍家渔船》、《搏风击浪》等。

    长篇小说当然没听完,不过即便只听了一段,也能看出一篇文章的水平。

    翻译读书的时候有点小尴尬,因为除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搏风击浪》,其他小说都或多或少夹杂了一部分抗战情节。

    小本形象自然是负面的,又是听受害人骂,感觉就像在骂自己,他能不尴尬么。

    高桥英夫倒是从头到尾都面色淡然。

    在80年代以前,准确的说,主要是从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反战一直是小本的社会主流思潮,别说中国作者写的小说,即便是他们本国作者,也没少写类似的情节,主打一个突出自我批评。

    这是有原因的。

    一个是由于战后小本社会普遍陷入困苦的境地,使得大部分人都对战争产生厌恶情绪,另一个,当年小本子禁止发表反战言论和反战作品,以至于战争结束后,许多文人宛如水库开闸,拼命倾泻自己的思想,使得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