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在枯水期施工,很合适,不过,撇开一个月的施工期,剩下只有四个月的发掘、研究时间,是否够用呢?”
如果不够用,那便要等到来年此时,再来一期工程。
卢威想了想:“我们的情况是,出水文物都打捞了——当然也不排除有漏网之鱼,所以发掘、研究的重点,是在船体本身。我认为,时间够用。”
话音刚落,会场上,张驰举了一下手,又迅速缩回。他担心自己唐突了。
不过,卢威目光锐利,马上捕捉到了这一幕,他便和蔼地笑了笑:“这位研究员,张……张老师,您可以发言。”
张驰得到鼓励,胆气也壮起来,便说出自己的一番见解。在他看来,对船体的研究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此外,他认为,出水的苍山船很少,他们可以此为样本,做出复制件方便研究。
张驰可以说是“船痴”,在古船方面研究很深,也做了很多船模。不过,他尚未有机会去亲自复刻一艘船。
卢威仔细聆听后,绽出笑意。
三年前,他就接触过考古所的员工们,那时,张驰少言寡语,并不突出,而现在他显得自信多了。
“这个提议不错,可以考虑,先记下来。”卢威给大家吃定心丸,“工程不要急,可以慢慢做,一期不行,还可以有下一期。”
既然卢威都这么表态,王逸少也没问题。因为卢威不停地做笔记,梳理工作,会场上每个人也都不敢轻忽,都唰唰地写起来。
此时,郭超仁也提出一个看法,既然还有几个月才到围堰施工期,是否可以考虑设计“潜水钟船”呢?
众人思考时,郭超仁解释道:“一个工作人员,在水下停留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改进后的潜水钟船,则可以持续工作十小时,与每日的考古工作时间大致相当。”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考古工作不能在晚上展开。
卢威记得很清楚。
当年,他们在沉银遗址现场,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木质物件,但天色已晚,必须等到第二日发掘,当晚就派了几班值班人员,在现场守候。
“想法很好,但有两个问题。第一,制作这么大的潜水钟,需要时间;第二,水底并不平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