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长夜谍影 > 第八百八十三章 板仓弥久(4/6)

    事情的糟糕之处还远不止如此。

    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长江的入海口,强有力的对海防御对于上海的安全有什么样的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

    30年代中后期的上海的海防建设却约等于0。

    从地图上看,上海和淞沪地区背靠江苏、浙江两省,面临东海,形成了一道被长江口和杭州湾夹在中间的凸形海岸线。

    自北向南,从江苏太仓到宝山县境内的小川沙的这一段长江岸线,是上海对海防御的左翼。

    从宝山狮子林到吴淞口和白龙港,正对着长江口的南岸,居于上海对海防御的中间地带。

    从白龙港经金山卫再到浙江的乍浦,为上海对海防御的右翼。

    连接这左中右三翼的海岸、江岸线总长度约350公里。

    其中乍浦、金山卫、白龙港、吴淞口、川沙口、浏河口等处的地形都相当适合海上来犯之敌登陆和战役展开。

    中日两国海军实力对比极为悬殊,国军没有任何可能在海上阻止日军的登陆企图。

    一旦中日两军在上海地区爆发战事,日军必然会凭借其压倒优势的海军为其提供的机动性在他们喜欢的任何地点实施登陆。

    对此,中国唯一的对策大概就是在这些关键地段构筑大量坚固工事与岸防炮台,来拖延日军的登陆,为主力投入反击作战争取时间。

    然而在这些对上海的安危极为重要的方位地段,中国却不能构筑任何形式的防御工事体系,甚至连小规模的步兵的观察哨位都没有。

    至于位于黄浦江和长江交汇处的吴淞要塞区,尤其是吴淞狮子林炮台,在“一二八”就已经遭到日军的破坏。

    后来虽然有重新整修的打算,但因客观条件限制直到现在仍未动工。

    与防御极为薄弱的中国方面相比,日本在上海反而有齐全完备的军事设施和相当规模的兵力。

    此时,日军在上海部署有海军第3舰队指挥下的上海特别陆战队约2500人。

    日军的上海特别陆战队司令部设在北四川路终点与东江湾路之间。

    这是一座钢筋水泥建筑,高大坚固,集兵营、炮兵阵地、观察所和军火库于一体,成为日军在沪防御体